發表文章

e-tsinn 或者是 ak-zan?

台語嗌「狹窄擁擠」,"ㄟtsìnn",或應寫作「隘迮(迮同窄)」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有,「若即此心堅固,安住如前,於內無有隘迮,善脫善修,都無一切,下至失念。於諸可意不可意等發心親近,計彼有德而趣向之,是名無學善淨修根」。 不過,發成 ak-zan,意為心內不爽快舒坦,亦有可能。

區處機

驅為一形聲字,唐時亦寫作「駈」,蓋區與丘台語皆讀作/khu/。《大日經疏》有:「毒虫,謂蛇蝎蜈蚣蚰蜒之類;皆應作方便『駈』遣令去。」

有何待趣?

台語之「事情」,一般寫作「代誌」,但這二字只取其音,難以聯想著「事情」之意。《大唐西域記》舍利弗證果故事中記載,舍利子遙見馬勝,對伊嗌門生說,此人看起來如此詳和,若無證聖果,必不能如此調寂;「宜少佇待,觀其進趣」。「佇待」二字,原義為停止稍候。台語中,「事情」亦有說成 di-dai 者,特別是有人在某處等候時,會問伊「為何 di-dai?」原本是等候嗌佇待,在台語便轉義為「事情」矣。代誌嗌代字,或寫為「待」字較妥。誌字,則可以「趣」字取代。

漂丿毋是飄蓬之意

台語"漂丿"一詞,應源自「飄蓬」。杜甫《贈李白》有「秋來相顧尚飄蓬」一語,原意為二人同樣浪跡天涯,漂泊不定。末後二句「痛飲狂歌空度日,飛揚跋扈為誰雄?」足活跳(生動)將「漂丿」描寫出來。雖然杜甫原意並不在此,但後來嗌人就將痛飲狂歌、飛揚跋扈嗌形態講作「飄蓬」。

傷調直

台語「憨厚老實」,教育部定寫作「條直」;或應寫作「調直」。天台宗將三昧義譯為「調直定」。

湊陣

dau,一般寫作「鬥」,或者是「逗」,意為聚合;譬如,鬥陣、鬥作伙、鬥起來。正字應為「湊」。但是「奏」字嗌子音是 z,毋是 d;d 有可能是變音造成。

醎酸甜

講話足酸嗌鄉民,謂之酸民。如果用台語來講,應該是「醎民」;譬如,台語會講,你講話足醎,就是講話足酸嗌意思。  《大日經疏》解釋何謂鹽心:「謂所思念,彼復增加思念者;如鹽性醎,凡有所入處,皆增鹽味,此人心亦如是。於所思事,復加思念;如憶想欲色之時,適生此意,還復自推求:是心由誰而生?作何相貎?觀此心未決,復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緣。如是則無窮盡也。」  這將醎民嗌心理狀態說明了足明確。讀著一則新聞,心中馬上有了各種想法;昨暝猶是國際外交高手,今日就是農業產銷專家。於分別之上,更增分別,靡了靡盡。《大日經疏》講,對治鹽心之法,是「安心諦理,務使穿徹」;如果對一个議題有什麼想法,莫急欲發表意見,先對相關嗌知識好好作絓功課,才決定是否留言,亦許就靡這醎矣。